人工智能信息网

首页 > 资讯 >

焊接技术突破卡脖子,树根科技发布可进化的数字底座

9月11日,树根科技工业智能生态日(下称“生态日”)上,树根科技焊接机器人业务部负责人侯震发布“柔性智能焊接生态平台”。

侯震指出,中国正处在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关键阶段。但在高端制造领域,尤其是焊接工艺和装备方面,长期被国外封锁,面临着严重的“卡脖子”风险,不仅制约了产业升级,更对国家的产业安全和供应链自主可控构成了现实威胁。

“究其根源,是缺乏一个自主可控,一个开放、智能、可进化的数字底座。”侯震说。

焊接技术突破卡脖子,树根科技发布可进化的数字底座

具体到焊接行业,客户陷入两大困局,一是系统的封闭性。传统巨头长期奉行硬件为王、系统封闭的模式,导致设备形成孤岛,数据成为黑箱,后续升级维护成本高昂,用户陷入被动。

二是解决方案的僵化。现有系统难以适应现代制造业小批量、多品种的柔性生产需求,产线每换一次产品都需要面临大量的调试时间,耗时费力。这些都推高了综合成本,让用户陷入了被动。

困局虽在,但破局的力量也在应运而生。侯震说,一边是制造业柔性转型的迫切需求,另一边是人工智能指数级的爆发,传统的工业自动化软件+硬件的增长模式面临着巨大挑战,而指数级增长的工业智能新范式已然破土而出。这种范式的跃迁意味着,一旦突破了临界点,其发展速度将一骑绝尘,将旧模式的线性增长远远甩在身后。

“时代给了我们一个打破枷锁、换道超车的绝佳机遇,而今天我们选择抓住它。”侯震说,树根科技发布柔性智能焊接生态平台,不仅仅是硬件的国产替代,还要打破一整套封闭僵化、受制于人的旧模式。

他提到,一个可进化的新生态,核心由两大支柱构成,一是柔性智能算法,即制造业的“智慧大脑”。这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控制代码,而是深度融合了智能系统,具备自学习、自适应和持续进化的能力,能够应对各种复杂多变的生产工况,实现越用越聪明,越用越高效。

二是开源开放接口,这是生态的连接器。树根主动拆除围墙,全面开放API和数据接口,欢迎第三方设备接入,鼓励合作伙伴共同进行开发,支持客户自由的获取分析并且利用生产数据,实现了数据驱动的价值闭环。

“大家可能会问,我们的壁垒是什么?我们的壁垒并非单一的技术,而是工业知识、AI技术和真实场景数据的深度融合。”侯震说。

侯震表示,树根科技已经完成了从项目到产品的战略进阶,将那些千锤百炼的经验和解法,沉淀封装到标准化、平台化的解决方案,也就是柔性智能焊接生态平台中,这意味着,不再需要漫长的定制周期,部署周期从数月缩短到数天。而标准化带来的极致性价比,让用户无需再为昂贵的定制费用买单;用户选择的不再是一个单一项目,而是经过大量实践验证、可靠的标准化产品。

从项目到产品,不仅仅是商业模式的升级,侯震说,树根科技致力于提供更可靠、高效、更优性价比的长期价值。

在降本上,通过数据驱动的能耗优化和耗材管理,能为企业中降低综合生产成本高达15%。每一次焊接、每一度电都在节省真金白银。

增效上,柔性生产解决方案能让设备综合利用率提升超过15%,相当于凭空多出一条产线的产能。

在侯震看来,平台承载着比商业成功更重要的战略使命。一方面,它解决了高端制造领域焊接工艺和装备卡脖子问题,实现核心工业软硬件的自主可控。

另一方面,让焊接机器人从盲人变成了专家,每一次焊接的数据都被实时采集、建模与分析,形成了行业独有的焊接工艺数据库。

以工程机械为例,通过数据闭环优化,树根科技将多个工位进行了整合,大幅提升了合格率。这些原本被浪费掉的数据资源,现在变成了可优化、可交易、可增值的核心资产。

与此同时,树根科技也在从一家传统依赖硬件销售的公司,转型为一家提供持续价值的生态型平台公司。侯震强调,树根科技的收入模型将从单一的卖设备,转变为硬件+软件订阅+数据服务+生态收益的多元复合模式。这将带来更高的利润率、更强的客户黏性以及更可预测的经常性收入。

“我们将机器人从专家手中复杂的工具转变为每一个工程师都能轻松使用的生产力伙伴。”侯震说,树根科技的目标是成为智能制造领域新一代的领军者,向下兼容万物,向上赋能应用,致力于打破技术壁垒,让创新门槛无限降低。

【转载自 南方日报 南方+】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