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风云变幻的数字藏品走到了十字路口。
8月16日,幻核方面发布了“清退”公告,正式宣告将不会再发新品,并给出了完整的藏品清退方式,用户可以选择自行保留或原价退款。而腾讯方面给出的原因是“聚焦核心战略的考量”,彻底放弃了数字藏品这一新生事物。
界面新闻从部分幻核藏品持有者处了解到,公告发出后,他们第一时间发起了退款申请,已有用户收到了全部退款。在抱怨了对“幻核”放弃数字藏品的不满之时,部分用户还是选择保留1到2款社区公认最具价值的数字藏品,其中以幻核首期藏品“十三邀”数藏唱片和第二期“万华镜”藏品为主,这两款藏品都曾被用户寄予厚望,期待能获得高额回报。
幻核从腾讯内部孵化,刚有黑马之势却迅速关停,仅仅只过去一年时间。当然,这一年恰是数字藏品蒙眼狂奔的一年。
数字藏品源于NFT(非同质化代币),是区块链领域的最新应用,最早出现在2017年。2021年,加密艺术家Beeple的NFT画作在佳士得拍得6900万美元的天价后,NFT概念开始在全球出圈。此后的“无聊猿”NFT头像系列又借“名人效应”形成一种全新的潮牌文化,NFT更被视为元宇宙的一部分。
在国内,蚂蚁、腾讯等互联网大厂较早开展NFT业务,并基于“防范虚拟货币炒作风险”将其改名为数字藏品,随后掀起了一股数字藏品热潮。但数字藏品在极具创新性的背后,由于水土不服,一些顽疾其实一直未被解决。
在前景并不明确的情况下,幻核其实并非第一个退出者。界面新闻曾报道,恒生电子旗下的予藏早在6月就选择了原价清退数字藏品,给出的理由是“目前国内尚未出台数字藏品相关的明确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数字藏品作为新兴领域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性。”更有多家不知名小型平台索性直接“跑路了事”。
但有人离场的同时,进场者也数目繁多,包括媒体、车企、奢侈品、博物馆、旅游景点等数十个行业的玩家都在涉足数字藏品,网络上每天新增的数字藏品琳琅满目,中小型数字藏品平台为争夺用户将拉新活动玩出了新花样,数字藏品的未来看起来似乎又欣欣向荣。
但幻核的离场其实预示着数字藏品走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向左还是向右,将决定不少玩家的去留。
数字藏品水土不服
在过去一整年的时间里,数字藏品在中国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逐渐产生了几个致命的薄弱点。
首先,对于腾讯、蚂蚁、京东、百度等互联网大厂平台来说,数字藏品的业务无法形成生态闭环。
首先,由于区块链技术发展方向的不同,国内大厂都选择了使用自家研发的联盟链技术,这直接使得数字藏品的体验虽然便捷了许多,但也因此缺失了自主控制权,其中数字藏品的不可更改性就成为了一句宣传文案,没有技术上的保证。用户选择数字藏品是源自于对这家平台的公信力,而非区块链技术带来的去中心化保证。
而且众多的联盟链也将国内的数字藏品分成了一个个无法互通的数字孤岛,对藏家来说,需要下载多个APP,注册多个账号才能看到自己购买的藏品。而所谓“藏品”,看起来和图片或视频没有区别,这与NFT世界以区块链地址为核心的使用体验完全不一样。
且在国内环境下,数字藏品与NFT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的流通性非常不足。自支付宝蚂蚁粒第一次上线NFT藏品后,二手交易平台闲鱼上就出现了高价炒作的迹象,随后闲鱼方面迅速将相关交易全部下架。
同时,在国内防范金融风险的大背景下,互联网大厂都纷纷选择“严格自我监管,防范虚拟货币炒作。”各家平台先将NFT改为数字藏品,再选择屏蔽数字藏品的交易属性,改为“转赠”功能,并辅以严格的KYC流程和限制条件。而幻核平台连转赠功能都永不开放。
这些严防死守的措施大力打击了数字藏品的炒作行为,但带来的副作用是损害了数字藏品长期生命力。即不管是将数字藏品定性为商品还是带有金融属性的证券,交易功能是非常基础的需求之一。如数字藏品被定性为商品,属于传统收藏品的新表现形式,那么也应当具有除收藏、观赏之外的一般流通功能,也就是能进行交易。